林奕华:娱乐不是戏剧的目的
他为人感性,说起《甜蜜蜜》里的某段情节,在讲座现场就红了眼睛,需要深呼吸来调整情绪。他爱看《乱世佳人》,所以他的话剧情感充沛动辄3小时。“那些饱满的情绪需要时间的铺垫与延伸。”他与张国荣是中学同学,后来又与王晶一起共事。几乎和港台所有的明星有过合作,大部分戏都创造了票房佳绩。7月15、16日他的城市三部曲终结篇《命运建筑师之远大前程》即将在深圳保利剧院演出。他叫林奕华。
日前,林奕华现身深圳物质生活书吧举办讲座《幸福与罗马一样,都不是一天建成的》。吸引了众多热爱话剧的剧迷济济一堂。席间话题纵横开阖。林奕华谈性颇高,面对提问,他的回答感性而真诚。欲望、理想和情感成为讲座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单词。而“每个人出生像有一张支票,撕下来,最终兑现多少要看这一生如何走完”、“高瞻不是为了远瞩,只为被更多人看见”、“‘远大前程’变成了‘被肯定’的追求,而不是自我目标的实现”等等隽永的林氏风格解答更是获得现场的热烈掌声。
其人:他是两个“张迷”
林奕华自言没有读过大学,他从不以学历作为度量能力的唯一标准。他当然敢这样牛气地回答。林奕华十来岁就当编剧,1994年就凭《红玫瑰与白玫瑰》捧走了当年金马奖的最佳改编剧本奖。办过先锋实验剧团“进念二十面体”,编导了超过四十出作品,合作的明星几乎涵盖了港台地区的所有知名人物,包括刘若英出演的《半生缘》,吴彦祖的《快乐王子》,梁咏琪的《大娱乐家》……现在是“非常林奕华”的主脑,同时亦是香港知名的专栏作家、电台DJ、大学讲师、舞台剧导演。此外,他是两个“张迷”(张爱玲的文字和张艾嘉的影迷)。
林奕华是张迷,他曾经前后八次改编过张爱玲的小说,一次电影,七次舞台,偏爱到近似偏执。追根溯源,不过始于林奕华14岁那年在张爱玲的《心经》里突然找到了自我投射。“不是在某一个人物身上,而是在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找到了我自己。”这为后来的改编趸出坚实基础。“我在选择作品改编的时候,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在作品里看到我自己。张爱玲的精神让她非常现代,非常有预示的能力。她的很多小说都是在讲中国男人的千疮百孔。她在今天不能上到殿堂的地位,就是因为她的批判性,而她批判的又是男人。”
而张艾嘉,林奕华深吸一口气,悠悠地说,“我十二三岁就看过一个女演员的戏,那时候一点没想到后来能做成搭档。后来又知道,原来我们曾是校友,我们都在新法书院读过一年书,但是不同届的。”现在不只是张艾嘉成为他城市三部曲第一部的女主角,还是第三部的编剧,“张姐的剧本构成全部戏的精神。”而且,张艾嘉的爱徒刘若英和李心洁都出现在了林奕华的舞台上。李心洁如此透露张艾嘉对林奕华的肯定和认同:“张姐说林奕华不仅能将她的剧本完整地放大表达,还能将她没有写出的那些魂魄精准捕捉再加以表达。”
新闻热点
- 陈乃春:唱出心海里的每朵涟07-30
- 筱俊亭张火丁的评剧缘07-30
- 吴琼:与《女驸马》结缘三十10-09
- 马金凤的“不为”02-03
- “大嗓小生”第一人走了07-21
- 李树建:只有出精品才能救剧09-23
- 陈晓峰:长春话剧小剧场的大01-08
- 韩少云与王其珩:琴瑟和鸣10-30
- 丁凡:粤剧界里的“濮存昕”07-13
- 孙路阳:用出色表演展现评剧09-25
推荐关注
- 翻开青春的黄历 黄家驹逝世07-07
- 方汝将:为舞台而生逐梦不息05-25
- 一声“哥哥”把观众的心叫碎11-14
- 陈少云:以现代精神发扬麒派09-23
- 高东文:我的剧团我的家08-18
- 周好璐:艺术来不得半点浮躁09-25
- 蓝天野:挥不去的“人艺”,离10-28
- 林奕华:娱乐不是戏剧的目的07-17
- 于魁智: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11-06
- 李世济:从“小程砚秋”到“02-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