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东文:我的剧团我的家
从14岁进入剧团的那一刻起,他的生命就和这个根植冀东沃土的古老剧种——评剧紧紧联系在了一起。从司鼓手到乐队队长再到剧团当家人,35年来,即使道路坎坷,即使重病缠身,他和评剧、剧团风雨同舟,相依相伴,一刻也不愿分离。
2012年6月10日,浙江省宁波逸夫剧院,第七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正在这里进行,由唐山市丰润区评剧团演出的儿童评歌剧《小英雄雨来》甫一亮相,就获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。6月15日,展演评选揭晓,该剧一举夺得“最佳剧目奖”、“最佳编剧奖”、“优秀表演奖”三项大奖,消息传来,丰润区评剧团团长高东文欣慰地笑了。
不久前,记者采访高东文,他回忆起那一刻,仍然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。是啊,一个县(区)级剧团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今天,他这个当家人最清楚其中的苦辣酸甜。
“保住这个剧团,不仅保住了几十人的饭碗,更重要的是坚守住了丰润评剧生存繁衍的土壤,坚守住了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阵地。”
高东文说自己永远忘不了1977年刚到评剧团的情景:清晨,天刚蒙蒙亮,14岁的他从床上爬起来,仔细洗干净小脸,认真穿戴齐整,由父亲领着踏入了向往已久的艺术殿堂。
“刚到团里,就想着学点儿功夫,有个饭碗,没什么大志向。”他学的是司鼓,黑天白夜地练功,甩得手腕肿痛,手被鼓槌磨出了血泡,脑袋也像是着了魔般,老是回响着“咚咚”的鼓点声。
当时剧团发展还不错,因常年送戏下乡被誉为“庄户剧团”,年演出收入突破10万元。在这里,高东文接受了艺术启蒙。
一晃近20年过去了,高东文从一名乐队司鼓手成长为乐队副队长、队长,后来又当上了副团长,然而评剧团却一天天走下坡路,步履维艰。
1996年,33岁的高东文临危受命,成为评剧团团长。当时,他面对的是这样一个烂摊子:团里累计亏损35万元,连续几个月一分钱工资发不出。有些演员为了生存,不得不出去自谋职业。“不光我们是这样的情况,当时唐山县一级的评剧团解散过半。”“不能让剧团毁在我手上!”面对眼巴巴望着自己的几十双眼睛,高东文暗自下了决心。他一方面费尽口舌劝说外出打工的演员回团,并拿出自家的5000元存款给大伙发了工资,一方面思索着剧团的振兴之道。
大刀阔斧的改革开始了。高东文大胆废除了原来的职称工资和奖励工资制,并给新的分配制度起名为“按劳按艺取酬的量化工资制”,根据每月演出收入情况进行分配。“现在叫‘绩效工资’,其实我们早就开始实行了!”高东文说。
奖就奖他个眉开眼笑,罚就罚他个痛哭流涕。改革使全团确立了竞争机制,演员们互相打趣说:“工作要是不努力,当月工资就降低;要想多挣钱,就得好好干。”剧团骨干董玉梅说,并不是说大家只盯着钱,而是感到分配合理,心态平衡了,看到了希望,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。
上一篇:文艺界追思李默然艺术人生
下一篇:海洋:小剧场盈利必须建自己的剧场
新闻热点
- 陈乃春:唱出心海里的每朵涟07-30
- 筱俊亭张火丁的评剧缘07-30
- 吴琼:与《女驸马》结缘三十10-09
- 马金凤的“不为”02-03
- “大嗓小生”第一人走了07-21
- 李树建:只有出精品才能救剧09-23
- 陈晓峰:长春话剧小剧场的大01-08
- 韩少云与王其珩:琴瑟和鸣10-30
- 丁凡:粤剧界里的“濮存昕”07-13
- 孙路阳:用出色表演展现评剧09-25
推荐关注
- 方汝将:为舞台而生逐梦不息05-25
- 林奕华:娱乐不是戏剧的目的07-17
- 蓝天野:挥不去的“人艺”,离10-28
- 陈少云:以现代精神发扬麒派09-23
- 翻开青春的黄历 黄家驹逝世07-07
- 周好璐:艺术来不得半点浮躁09-25
- 李世济:从“小程砚秋”到“02-11
- 高东文:我的剧团我的家08-18
- 一声“哥哥”把观众的心叫碎11-14
- 于魁智: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11-0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