田沁鑫:《四世同堂》做了一把英雄
1943年9月,老舍夫人携子女逃出北平,辗转到达重庆与老舍团聚。夫人对在沦陷区北平所见所闻的诉说,激起了老舍的创作欲望,并最终完成了“值得每一代中国人阅读的文学经典”——《四世同堂》。
2010年10月,由中国国家话剧院、北京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、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、北青文化艺术公司联合出品,田沁鑫改编并执导的话剧《四世同堂》,揭开了这段“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珍藏的民族记忆”。
接这个活儿的时候真“愚昧”
老舍“设计写此书时,颇有雄心”。1944年,他正式动笔创作小说《四世同堂》,同年发表第一部《惶惑》。1946年后,访问美国期间,又创作了第二部《偷生》和第三部《饥荒》。虽然“在这年月而要安心写百万字的长篇,简直有点不知好歹”,但他最终完成了。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,如今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只有85万字。
将85万字的小说改编成3个小时的话剧,田沁鑫说自己接这个活儿的时候真“愚昧”。“话剧《四世同堂》是个命题作文。当初,北京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副总王颖来找我做这个戏,我觉得跟《四世同堂》挺有缘分——我和老舍先生都是北京的旗人,又都是正红旗。当然也凭着兴趣,我就‘愚昧’地接受了。”
之后,剧组开了3天的可行性讨论会,田沁鑫和另一位编剧安莹对着一本厚厚的原著小说发了3天呆。最后,她还是选择了勇敢。
只能朝着“荒诞”走
在小说中,老舍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,辅以小羊圈胡同各色人等8年时间里的荣辱浮沉、生死存亡,真实地记述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。他细致地解剖了一个小细胞——一个沦陷了的北平小胡同,透过这个小胡同看民族和国家的命运。
老舍为了发表和出书时“以清眉目”,给小说加上了3个副标题。而田沁鑫的创作过程也巧合地成了三段式。
“《四世同堂》是一部平民史诗,这绝对应该做成一个连台本戏演3天。要浓缩成3个小时的话剧,真是很‘荒诞’,但也只能朝着‘荒诞’走。”开始的时候,田沁鑫觉得改编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不得不落笔之前,她终于找到了思路。“中国的话剧作品往往是三幕式,这正好与老舍的小说契合。把‘三部’变‘三幕’,第一幕做人物介绍,第二幕演点事儿,第三幕交代人物的结局。这一下,形势一片乐观。”
上一篇:孙路阳:用出色表演展现评剧魅力
下一篇:对话张志鹏:能把评论人看怒了我也挺牛了
相关文章
新闻热点
- 陈乃春:唱出心海里的每朵涟07-30
- 筱俊亭张火丁的评剧缘07-30
- 吴琼:与《女驸马》结缘三十10-09
- 马金凤的“不为”02-03
- “大嗓小生”第一人走了07-21
- 李树建:只有出精品才能救剧09-23
- 陈晓峰:长春话剧小剧场的大01-08
- 韩少云与王其珩:琴瑟和鸣10-30
- 丁凡:粤剧界里的“濮存昕”07-13
- 孙路阳:用出色表演展现评剧09-25
推荐关注
- 李世济:从“小程砚秋”到“02-11
- 一声“哥哥”把观众的心叫碎11-14
- 林奕华:娱乐不是戏剧的目的07-17
- 周好璐:艺术来不得半点浮躁09-25
- 陈少云:以现代精神发扬麒派09-23
- 高东文:我的剧团我的家08-18
- 方汝将:为舞台而生逐梦不息05-25
- 于魁智: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11-06
- 翻开青春的黄历 黄家驹逝世07-07
- 蓝天野:挥不去的“人艺”,离10-28